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1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粤版书集体亮相南国书香节
来源:发布时间:2011-08-23 08:10:00阅读次数: 字号:

 

《走向深蓝》《百年航母》  张召忠 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1年9月

《大师饶宗颐系列》  花城出版社 2011年8月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岭南画库》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1年8月

《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华》(八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8月

    为了呈现广东出版的整体形象,2011南国书香节广东展团由省内19家出版社组成,广东馆面积达1300平方米,参展图书6000多种,推出新书700多种,举办近40项现场活动。出版的实力,最终还是要靠图书本身说话。来看看近期推出的粤版书中,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热点聚焦  发掘中国航母背后的故事

    8月20日,张召忠“走向深蓝──海洋、海权与海魂”专题讲座在南国书香节主会场琶洲会展中心举行,张召忠的两本新作《走向深蓝》《百年航母》同时首发。军事迷对张召忠都不陌生,他是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海军少将。《走向深蓝》《百年航母》聚焦的是眼下备受关注的中国航母和海权问题。

《百年航母》披露了中国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幕后惊心动魄的故事,回顾了航空母舰的历史沿革及航母舰载机的前世今生,比较了美、英、日、俄罗斯、印度等国发展航母的特点,再现了航母一百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此外,书中配有150幅航母、舰载机照片及超细节航母平面图。

《走向深蓝》深入剖析南海争端及中日、中韩的海洋争端,从专业的角度,援引国际法和海洋法公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张召忠提出了解决海洋问题的一般性原则:第一,学法懂法,依法执法,依法治海;第二,和平解决争端,有愿望也要有行动;第三,解决海洋争端,要文攻武备。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实际的建议,如尽快组建海岸警卫队等。

    历史钩沉  辛亥革命在广东

    《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 沈晓敏 倪俊明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8月

    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从孙中山着手创建兴中会,到组建同盟会,到策划、组织和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广东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舞台。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中,有8次在广东进行,特别是黄花岗起义影响尤甚,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本书反映的就是这段历史。

    作者沈晓敏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要学术方向为近代中国法制的转型和岭南历史人物研究;倪俊明现任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林家有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  

    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自觉实体形成于何时?中国国族的形成对中国的发展发生什么影响?本书对此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追溯和论述,厘清了中国50多个民族在近代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结成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转变的过程。

    在作者看来,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中国人在一致对外的抗争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开始形成。而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族观、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观的发展及宣传等对中华民族自觉民族意识的形成是重要因素。此外,作者还对学术界较少关注的辛亥革命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觉醒问题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他们为中华民族形成所作的贡献作了客观的描述。

    作者林家有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近代中国政治与思想史研究。

    《黄花岗风云》(DVD) 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1年8月  

    8月19日,广东海燕电子音像出版社在琶洲会展中心广东馆举办了《黄花岗风云》(DVD)首发式暨辛亥革命专题访谈会。《黄花岗风云》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制作的纪录片,共8集,主题分别是《共图再举》、《筹集经费》、《突来枪声》、《定日发难》、《孤军奋战》、《浩气长存》、《碧血黄花》及《广州光复》。本纪录片以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为切入口和主线。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三·二九”起义牺牲的烈士中,除了林觉民等个别烈士外,很多鲜有资料记载,本片重返历史事件发生地,寻访烈士后人,采访历史学家,重现了辛亥年广州“三·二九”起义,在记者、编导的采访拍摄中,发掘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19日的首发式暨座谈会上,出版社邀请了广东电视台导演林俊及辛亥革命参与者的后人、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12名会员等人参加,并由他们讲述他们先辈的事迹,导演林俊现场分享拍摄本纪录片时的感受。

    大师系列  饶宗颐的治学与人生

    被誉为上世纪最后两位文化大师的“南饶北季”组合,自从季羡林驾鹤西去之后,饶宗颐依然秉持他低调的南人风格。南国书香节期间,花城出版社推出这位九十多岁老人的丛书——《大师饶宗颐系列》,其中的《饶宗颐学艺记》是饶宗颐自6岁(1922年)至95岁(2011年)治学立著历程的全面综述,详细记录了饶老各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长洲集》是饶宗颐选堂诗词评注丛书之一,以“和阮公咏怀诗”为题,对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均作了和诗,并附注释与浅解。

    岭南文化  立足本土梳理历史

    岭南建筑是浸润着岭南文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流派。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人文特征,使岭南地区形成务实、交融和创新的文化特征,岭南建筑也逐渐形成了务实、创新的建筑理念和轻巧、通透、明快、多元的建筑风格。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岭南建筑经典丛书》,包括岭南园林系列,岭南古村落系列,岭南祠堂、书院、学宫系列,岭南民居系列,岭南精品建筑系列等。丛书对岭南建筑艺术经典进行了梳理和记录,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其艺术风格。

    其中“岭南园林系列”,介绍了“岭南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和番禺余荫山房。《中国园林》杂志社主编王绍增在该丛书的前言中提到,由于南越宫苑遗迹和“四大名园”面积都很小,许多人会以为岭南古代园林都是小园,这是误解。至少从史料可知,南汉皇帝刘龑酷爱造园,其宫苑面积大约和明清广州城垣范围相仿。晚清买办商人潘仕成的私园“海山仙馆”,面积也大到400亩左右。“岭南四大名园”是中国园林三大流派中可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并列的“岭南园林”之代表作,岭南园林通过注重成阴纳凉、通透顺畅、坚固耐久,很少为虚名所累等特色,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内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岭南画学的研究,历代都并不重视。岭南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画家张询在唐末;第一位有书迹传世的画家白玉蟾在南宋;第一位有画迹传世的画家颜宗在明代;而第一部有绘画史意味的著作——汪兆镛的《岭南画征略》,却迟至民国才问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些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关于历代画史、画理、公私收藏的著作记录之丰富完整。《岭南画征略》的许多内容,还要托赖这些著录中偶然提及岭南画家的片言只语,才能辗转传抄而得。这种三四手的转载和亲见即传的第一手史料相比,其失真与误差自然严重得多,但哪怕这样的资料对岭南画学也弥足珍贵了。本地画学研究的传统如此凋敝,无怪乎今日谈起岭南绘画,即便专门学画的人,也只对较晚近者如“岭南画派”熟悉,而不知其更早的源流若何、尚有几多风格、多少名家。岭南美术出版社在南国书香节期间推出的《岭南画库》,其意义就在于此。这套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个人或流派为单元,系统介绍岭南历代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所收画作均为海内外公私收藏中的精品,是对岭南绘画发展脉络的梳理。目前已出版《张穆》、《黎简》、《苏仁山》、《颜宗》、《林良》五种。

    这套书是由大英图书馆授权,将该馆珍藏的中国清代外销画首次公布并在中国出版,其中相当多的画作是罕见的藏品,有的更是珍贵孤本。本书共8卷,收录了七百多幅大英图书馆所藏清代外销画,该书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卷中的《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这幅长卷,原画长920厘米,高74厘米,创作时间约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英国人雇用中国画家为纪念其在广州商贸经历而作。此画内容是广州港口、广州府城和珠江此段沿岸风景,画有大小码头和各类官私、宗教、中西建筑200多处,各种停泊或行驶的船舶四五百艘,岸上和船上人物六七百余人,真实再现了250年前长达八九公里的广州贸易口岸的繁荣景象,被称为“广州清明上河图”。在诸多外销画中,此画最典型地表现了中外画技的融汇和交流。

据信息时报

内容纠错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