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0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  > 2010南国书香节简报第二期

2010南国书香节简报第二期

悦读的境界
来源:发布时间:2010-08-26 10:30:00阅读次数: 字号:

    古往今来,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读书。

    《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创立商务印刷馆的张元济先生写过一副名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可人们对读书的理解,大都止于“学习”二字。读书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手段,甚至一种符咒。为了什么呢,因为书中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读书一旦被卷进了名利场,读书人也就成了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的殉道士。于是乎,攻读、苦读、拼读、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也就成为劝学之道。

    当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也是它的阅读史。读书为了进步,为了提升,为了传承,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无可非议。如果把目的与手段作为一个因果链条,在诸多手段中,读书学习可以说是最道德、最美好、最健康的手段了。

    不过,工具理性之上还有一个价值理性,读书还应该有个大用场,就是喜悦和快乐。晋代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的感觉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明代名臣于谦的体味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代学者何兆武也说过:“读书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可见“读书”和“学习”还是有所区别的。读书可以是学习,也可以不是学习。读书就是读书,就是人生的一种存在方式。可以是“学而时习之”,也可以“无所用心之”。

    “阅读”完全可以成为“悦读”。 (杨诚勇)

(南国书香节组委会供稿)

内容纠错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