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动态信息

广东文学名家岑桑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广东作家网发布时间:2017-12-05 11:26:16阅读次数: 字号:

DSC_5056.jpg

DSC_5059.jpg

11月15日,由广东省作协主办、南海区文联支持的广东文学名家岑桑学术研讨会在佛山南海举行,广东文学界、出版界专家学者近20人,深入研讨了岑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造诣和对出版界的贡献。这是广东文学名家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此前分别举行了章以武、黄庆云学术研讨会。

DSC_5050.jpg

DSC_5077.JPG

岑桑先生及其夫人田少霞,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南方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桂科,省批评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俊年,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荣芳,花城出版社资深编辑林贤治,花城出版社原社长、总编,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范若丁,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郭小东,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林岗,诗人杨光治,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张梅,作家袁筱敏,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陈海烈,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原总编曾宪志,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沈展云,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陈锡忠,作家卢锡铭、宋晓琪、陈雄昌,南海区文联主席吴彪华,省作协创研部主任谢石楠、副主任西篱等领导、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范英妍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向为广东文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岑桑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前来出席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作家朋友们表示最真诚的问候和衷心感谢。她指出,岑桑学术研讨会在全国文学家掀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召开,是省委宣传部部署、并关心指导下的广东文学名家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作协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广东文学事业继续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岑桑老先生既是慧眼识珠的伯乐,也是文学大家。岑老从事文学创作逾70年,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涉猎各种体裁材,尤以散文见长。《当你还是一朵花》是家喻户晓的佳作,岑老曾获首届冰心儿童文学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届伯乐奖等,之前又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殊荣。

范英妍指出,解读岑桑先生一生的优秀作品有三个词:一是热诚,这个热诚体现在岑桑先生的作品里面,始终贴近现实,作品中充沛的感情出乎真挚。二是美感,岑桑先生善用精巧的词语。三是共鸣,总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开阔读者的眼界,让读者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岑桑先生曾经用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面的老人比喻自己,我们还记得他十年前就这样说过,只要有船和风,我还是要出海。他一直不忘文学初心,知行合一。在他的编辑工作和文学创作中彰显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坚守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为社会抒怀,为人民而书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家,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岑桑先生等老一辈文学名家的文学生涯,他们丰厚的成果、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整理、学习和传承,文学工作要有新作为。我们相信广东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一定能够从我们这些德艺双馨的文学名家当中汲取力量,并继往开来,传承发扬。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断的捧出源源不断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一些文学精品佳作,为我们的人民奉献出更多的美好精神食量。

南方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桂科在发言时说,岑老是出版界的奇迹,是广东出版界一本活的百科全书,见证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出版业的创造、发展和今天的成果;同时又是文化界的大家,从岑老身上看到博、专、精、深的文化涵养,作为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者的情怀和境界,他的为人、为师、为学都值得崇拜和学习。

DSC_5108.JPG

省批评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认为,岑桑的贡献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作为一个孵化器,作为一个摇篮,孕育了广东出版大业;二是为岭南文化做了打基石的工作,特别是《岭南文库》绝对是一个权威的文献性资料;三是勇于担当,正直,有自己的独立主见。

DSC_5116.JPG

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俊年从岑桑的笔墨、情怀、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字具有精准、精炼、精美的“精风”风格,作品始终围绕一根感情主线,情系祖国和人民,闪烁着强烈的思想光彩,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剧变,思路更开阔,思绪更飞扬,思想更成熟老辣。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荣芳认为,岑老不仅是著名的出版家、文学家,还是一个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他选题是站在学术的前沿,而且具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学风,作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花城出版社资深编辑林贤治从岑老作品的丰富性、文学的自觉意识、作品的感情色调等五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岑老的作品具有历史感,不仅仅关注社会的一角,而是高屋建瓴,大处着眼,能够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的事情中找出相关的因素,“打破沙锅,深入根底”,将真和善体现在生活中。

DSC_5193.JPG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说,岑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学术的信仰、民族的情感以及文化的力量。尤其是他的散文,在追求思想性与精神性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视角,他善于把具体的景物与思想性相结合,用诗性的语言表达,内容真实真切而真诚。

研讨会上,袁筱敏、卢锡铭、宋晓琪等多位作家、出版家深情回忆岑桑先生发现培养扶植后辈的感人事例并表达了他们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原定三个小时的研讨会开了近五个小时,与会人员仍意犹未尽。岑桑在发言时,高歌他14岁时创作的诗歌《更夫曲》,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只要有船和风,我就会出海。”他引用《老人与海》中的句子,表达他退而不休的对编辑出版和文学事业的热忱。

岑桑1926年出生于广东顺德,被誉为广东出版界的泰斗,历任广州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文字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丛书执行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届伯乐奖、第九届韬奋出版奖、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岑桑也是著作等身的广东文学名家,多年来一直坚持业余创作。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31部著作。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儿童文学《野孩子阿亭》获1990年新时期优秀儿童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广东文学名家岑桑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南方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桂科:

岑老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从事出版业,到现在已经快70年了。他是广东出版界一本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出版界的奇迹,见证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出版业的创造、发展和今天的成果。他一生的追求就是出好书、写好作品,用更多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

岑老的为人、为师、为学都值得后辈崇拜和学习。岑老为人诚恳,常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力量。我遇到疑难的事情,也经常请教岑老,每次都会给我很大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为师,就是岑老对晚辈的培养,他传帮带,无私地奉献,积极地教诲,耐心用心地培养后人,是很优秀的老师。为学,岑老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学术很广、很专。例如作品《捕网》中唱段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感觉很亲切、亲近。几十年没有见过的东西,通过他栩栩如生的笔法描绘出来。从岑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博、专、精、深的文化涵养,作为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者的情怀和境界。

我昨晚重温了岑老的很多作品,还朗诵了《当你还是一朵花》。实际上那个作品我已经看过无数次,但每次看都有激情、有起伏。岑老说热爱和尊崇自己喜欢的事业,一生坚守,过去是这样,今后也是这样。记得十年前,在顺德举行的纪念岑老从事出版业50周年的活动上,岑老的激情讲话里面用了《老人与海》的一句话:“只要有船和风,我还是要出海的。”这句话对出版人、编辑来讲是一句名言,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榜样和旗帜。

省批评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

我讲三点意见,一是岑桑贡献很大,像一个孵化器、一个摇篮,孕育了广东出版大业。有几个大的系列,如《潮汐文从》、《越秀文从》都是他经手出版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当时在全国最早办了第一份汽车杂志,那个汽车杂志如果维持到今天,绝对是全中国汽车工业追捧的品牌。这是岑桑作为杰出编辑大家给广东带来的文化产业龙头效应。

二是岑桑给岭南文化做了打基石的工作,特别是《岭南文库》获得国家图书奖,一个老牌文库序列里面包含几代人的汗水和努力。将来我们的后辈,他们要再了解岭南文化的时候,《岭南文库》绝对是一个权威的文献性资料。岑桑退休之后还在坚持经营《岭南文库》的工作,这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情。

三是岑桑勇于担当,正直,有自己的独立主见。例如短片里面讲到的《人啊,人》的出版,他就希望先不要出版,这个事情先压着。后来出版以后,又有很多的议论,定调是“坏书”。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岑桑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有自己的独立主见,也不是随风摇摆的人,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因为大家都经历过那段时期,所以我对他是特别的尊重。

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俊年:

很多年前我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当你还是一朵花》登在《南方日报》上面。今天我还想对岑桑说一句话“你真的还是一朵花”。岑桑今年91岁,他一辈子坚持业余创作,他比专业作家写的还好还多。一共出版31部文学专著,总发行量超过210万册,影响好几代人。前些天我还找到在另外一本笔记上面完整地抄录他的散文,1973年6月8日深夜抄写的,那是我当兵退伍后,在和平县工作期间。今天我特意带上这本旧笔记,在感恩的同时,也让它来见证岑桑作品的深远影响。

岑桑的文学成就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全面总结。下面我谨从他的笔墨、情怀、思想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岑桑的文字精准、精炼、精美的“三精风格”。遣词造句格外重视动词,在诗歌中融入杂文的思念,把散文写成不分行的诗歌,写小说洋溢着散文的抒情和意境,这一切足见岑桑的才情和睿智

岑桑的情怀,我认为最真切的莫过于他浓缩成农夫和岑桑两个笔名,凝聚着他对故乡父母沧海山田的深深眷念。贯穿岑桑作品的一根感情主线就是情系祖国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往往就直接表现在题目上,如写在《秋海棠叶片上的情诗》;写得最多是百姓命运的喜怒哀乐,甚至他意犹未尽,以物喻人,倾情书写草根的真善美。

岑桑的作品闪烁着强烈的思想光辉,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社会剧变,岑桑的思路更开阔,思绪更飞扬,思想更成熟老辣。因此,我们更多地读到岑桑真实的心思、深刻的反思与奇妙神思。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荣芳:

我发言的题目是《岑桑: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

我是《岭南文库》的第一批读者,也很认真阅读了他2006年以来出版的四本书。这四本书是历史书,为五个著名历史学家、诗人立传。从这四本书里面,我悟出来,岑老不仅仅是著名的出版家、文学家,还是一个知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

一是选题站在学术前沿。比如说《清初岭南三大家》,此前学界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研究非常稀少,80年代有一些高等学校把这三大家联系起来一起研究,已经成为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选题。中山大学的一个博士王富鹏,他就把这三家联系在一起研究。说明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研究的课题是一个学术前沿的课题。

二是科学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学风。研究历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这个人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考察,岑老很重视这方面,所以每一本书的序言对时代背景都讲得很详细,这是科学的方法。论从史出,结论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得出的,岑老的几本书,很明显的特点:立一个论点,底下有大量的材料来作为论据。其次是运用文献材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例如研究冼夫人,对冼夫人的功绩都没什么分歧,对她出生于什么地方有分歧,有人说是在高州,有人说她是在电白,还有人说在茂名,最后岑老为了出一本书,带了一个编辑去那里考察,电白有出土文物,证明冼夫人是出生在电白。

三是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岑老出生于书香门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热爱,使他的作品十分关心人民疾苦,呼唤公正与公平,贴近现实,同时也歌颂祖国美好河山,抒写岭南乡土情怀,等等。

通过他的选题、研究方法与学风,行文表达的方式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运用自如来看,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注重经世济用的学者。

花城出版社资深编辑林贤治:

我把对岑老作品阅读的感受整理为五条:

第一、一举多面,展示岑老作为一个作家的丰富性。他的诗、散文、儿童文学、评论都有过一个到多个的专辑,众多的文体里面都有相对独立的成就,特别是在散文方面。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写法,不同的风格非常丰富、非常难得。50年代以来,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面,他写了30多本书,数百万字。听说《岑桑文集》准备出版了。这些作品到现在还没有过时,很值得研究、整理。

第二、文学的自觉意识。岑老的自选集里面有一篇文章《历史胸有成竹的不只有老人》,可以看出岑老对于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态度。历史刚刚从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的关键历史性时刻,好多人选择沉默的时候,岑老写过一批随笔和杂文,体现出一个作家非常宝贵的良知。联系起来看,从50年代到90年代,岑老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半自觉到全自觉,从寻找自觉到找到自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观点,跟历史是同步的。

第三、岑老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岑老作品中的现实主义最集中体现在80年代的作品。按照岑老自己的说法,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原型的,相当充分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岑老的现实主义不是客观主义的,而是融入了主观战斗精神,将叙述、思考与激情扭结在一起。老岑的作品具有历史感,不仅仅关注社会的一角,而是高屋建瓴,大处着眼,能够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的事情中找出相关的因素,“打破沙锅、深入根底”。

第四、岑老作品中积极的情调。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在他的作品中有大篇幅的表现,例如对全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的描摹就可以见到深埋于老岑心中的家国情怀,这是有温度、有阅历的文字。他不断给自己、人民以信心,以必胜的希望。正如鲁迅把文艺比作国民精神的当铺,岑老用光明指引那些处于忧闷状态中的人,这也是一种善,而且是大善,是时代赋予一个作家的道德感、使命感。

第五、岑老的真和善体现在生活中,是美的不断追求者。作品很自觉的追求形式美、语言美,讲究构思,他坚持使用典雅的书面语言、个性化的语言,他骨子里面不肯随俗,例如自选集的开篇《写在秋海棠叶片上的情诗》,这就是典型的岑桑风格,一种抒情的现实主义。

花城出版社原社长、总编,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范若丁:

岑桑在创作和编辑事业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今天我只谈他的创作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相对于他的散文、小说,似乎少有评论者提到他的诗歌。我认为他的诗不仅可以与他的散文与小说比肩,甚至在艺术上有更胜一筹之处。一个真正的作家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胸中没有喷涌欲出的激情和诗意及表现这种激情和诗意的不可扼止的愿望,写出的东西一定是苍白的。岑桑就是一个富有诗性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岑桑出版诗集不多,好像只有1985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眼睛和橄榄》。我读他的诗也不多,长期以来只把他当作散文家和小说家。近来再读他不多的诗篇,不觉惊讶,我被诗中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所撞击所征服。

读岑桑的诗会被深沉的历史感所推动,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他善于出新,关于祖国的主题千百人写过,但他能写出新意,用新的意象表达。如《写在桑叶上的情诗》是这样开篇的:“我的祖国/这就是你吗/莽莽神州的广度/和五千年历史纵深的乘积/以及一个气度恢宏的民族/合成的总和”,他没有写金色的稻穗、无边的森林,伟大祖国的雄伟形象已跃然纸上。“我生命的纤维/生来就编织在你/某一个经纬的坐标里之上/永远也难分离”(同上)。他用这样的不常见的诗句表述他与祖国血肉相联的紧密关系和他的深沉的爱恋。

岑桑的诗是用新鲜的形象的语言组成的,没有陈腐的词语,没有老生常谈。写中国绵延不绝的五千年历史是这样说的:“我神往于涿鹿之野/轩辕黄帝用指南车车印下面的/那道直透五千年的辙痕开创历史的”(《为爱寻根》)。写一百多年来民族的屈辱,他说:“在那些已经变成古铜色的岁月/你分明还是一曲/泣不成声的燕赵悲歌”(《在桑叶上的情诗》)。

正义感和悲悯情结是岑桑诗的另一个特色。岑桑用一双忧郁的眼睛观察世界和人类、历史和现实。他在罗马的花卉广场,想到布鲁诺,想到宗教法庭判决。对真理和对自己都不背叛的布鲁诺,在这里化成一缕灰烟,“留下了使人类世世代代/都为之羞赧/使历史为之掩面而泣的/历久犹新的悲怆故事”(《花卉广场》)。

省作协副主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郭小东:

岑桑先生对广东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岑桑是岭南当代散文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他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与秦牧、陈残云、杜埃、林遐、紫风、范若丁、黄秋耘、黄雨和苏晨等作家,以他们创作实践,共同构建并形成了有重大影响的岭南散文流派。这个流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有重大的政治和文学影响,并奠基了广东当代文学,特别是散文创作的基本风格。不管时代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们建立的当代岭南散文的地域性传统,是不可动摇的。岑桑先生大量的散文创作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种风格的地域性存在。岑桑先生的散文创作,是岭南散文风格不可或缺的佳构。这个风格已经成为评价岭南散文的一个标准。同时,他的《当你还是一朵花》,自60年代出版以来,持续地影响了几代文学青年的思想修养和文学修为。

二、岑桑对青年作家、工农兵作者的提携与培养,是他作为大家和文学的精神领袖的人格支撑。他既是作家,又是出版家,所以,他对青年作家的培养,更注重创作的实践性和方向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许多青年作家,都得到岑老的指教提点和出版帮助。这种责任,在岑桑先生处体现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和其他一些年轻人,在岑老家中,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谈文学,谈人生,谈论岭南散文风格,然后就在他家吃饭。许多温暖的细节,如今记忆犹新。许多关于岭南散文的研究难题,都由先生破解。

三、广东出版事业的当代发展史,贯穿了岑老的一生。从手工作坊到电子时代的巨大变迁,是在岑老这一代出版人的生命支付中完成的。而岑桑先生是为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广东出版的重大变革及大事记录,多项大型的出版文事,都与岑桑先生相关。特别是他主持的《岭南文库》的编撰出版,是广东地域文化、文史哲研究的重大事件。岑桑先生作为组织者、出版家,已九十高龄,仍在马上。其精神,不是可歌可泣所能了然,简直是以命相殉。

除此之外,在这些肯定与概括之外,我对岑桑先生一生所坚持的一切,还有一些另外的理解,岑桑先生,以他一生的勤勉和坚守,向我们证明了一种我们许多人自以为明白,却其实并不真正明白的东西,那就是,他对自己才华及其向度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落实在他年龄的每个环节上。他从不浪费、永不轻抛这种自信和尊重,这就是他的文学信仰和工作的精神操守。点燃他工作热情的,不是别的,是他自尊自为和利他的信仰。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花城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诗人、编审杨光治:

岑桑先生本身是一位作家,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投身出版工作,先后在广州文化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数十年来,勤勤恳恳地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开放改革的号声鼓舞下,倡议并参与创办《农村文化室》《译海》《花城》等期刊,及时组织重版了一批著名老作家(包括欧阳山、秦牧、吴有恒等)的优秀作品,并冲破种种阻力,出版了上海女作家戴厚英探讨人性、人道主义的长篇小说《人啊,人!》。这部优秀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它的出版让作者一举成名,也提高了广东出版部门的声誉。此外,他还倡议并参与编辑出版“朝夕文丛”、“越秀文丛”等文学丛书,参与组建花城、广东教育、新世纪等出版社。年届退休后,仍壮心未已,应聘出任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岭南文库”的执行副主编,后又兼任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图书“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主编工作。从组建编委会和编辑部、制定总体规划开始,到拟订选题、联系专家学者写稿,编辑审稿,都亲历亲为。这两套大型丛书至今已出版近三百种,但岑老依然未离开岗位。他对出版事业的执着精神和重大贡献为众所公认,是广东出版界功勋卓著的元老。

更可贵的是,他在“为人作嫁衣裳”的同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笔尖遍及散文,诗歌、儿童文学、评论等领域,已出版作品28种,曾因此获得多项奖励。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你还是一朵花》。这本散文集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富有启发性而且文采飞扬,所以出版后一纸风行,多次重印,我也多次拜读,从中得益良多。

岑老的经历告诉我们:编辑和创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八十年代初我进入出版界,将岑老视为自己的榜样;如今尽管早已年逾古稀,然而对岑老敬佩之情不减。2015年,在“庆祝岑桑同志从事出版工作五十年座谈会”上,我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出一首七绝:

驰骋文坛六十载,含辛茹苦展风华。

韶光虽逝才情在,仍肖当年那朵花。

这首短诗虽缺乏文采,但我认为可以粗略地勾勒出岑老的风貌,因此再次录出,以表寸心。祝岑老继续为文坛作出贡献。

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副主席张梅:

我有幸在岑老的领导下工作了几年,我是1985年调进人民社,那时候人民社要搞一个活动,叫“梅雨生活”。我当时是广东机床厂的一个工人,我非常荣幸,当时岑桑社长也接纳我。我的写作也是进入出版社编辑杂志以后才开始的。广东人民社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福地,非常有幸在出版社整段时间,广东人民社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当时整个出版社风气非常好,编辑治学非常严谨,这都是在岑桑总编辑的带领下形成的。

我是1994年离开人民社,前后在人民社有十年时间。后来又去办《广东文艺》,十年在人民社的工作,对我办《广东文艺》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时我们在人民社写发稿单,要求很严格,经常要写几次。在《广东文艺》的时候,我一直是用这种方法跟编辑沟通,还是把人民社的编辑风范流传下来。一直很感谢岑桑先生对我的启迪和教诲。我的第一本书也是在人民社出版的,当时还是岑桑先生给我做的序。我想,岑桑先生不管是在出版界还是文学界都是孜孜不倦的楷模,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作家袁筱敏:

我主要想表达我对岑桑老师的感激之情,我走上写作的道路,说起来已经有30多年,将近40年的时间。从一个文学青年开始喜欢写东西、写诗,岑桑先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他对青年作者的热情、热心扶持,让我非常感激。在那个时候,我写了一点诗,作品也不是很多。他看了以后,找到我说“你能不能把所有作品都拿给我看”,我说“我也没有多少作品”,“你把没有成稿的作品也给我看一下”。我想这么一个大名家要看我所有的东西,我挺感动的,我就把所有的未成稿的作品拿给岑桑老师,他看完之后,就帮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很多人都觉得你怎么那么好运气,你跟岑桑是什么关系。其实没什么关系,我们就是一般的编辑跟作者的关系。

过了两年以后,他又主动问我,“你这两年写了什么东西,拿来给我看一下”,看了之后,说再给我出一本诗集。我是一个工人,他想把我调入出版社工作。我很感谢岑桑老师,改变了我自己的境遇。后来没有调入出版社,但是岑桑老师帮我联系了省作协,把我调入了省作协。我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而是几年之后才知道。

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这么多年,我对他的感激之情一直没有表达过。岑桑老师也是那种不求回报的人,孜孜不断地扶持年轻人。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也退休了,我感觉我都老了,都有那种疲倦。但现在看到岑桑老师,他这么大年纪,还壮心蓬勃,还写书,毫无倦意,我很惭愧,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岑桑老师是我终生的老师。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

《当你还是一朵花》影响一个时代,累计数已经达到50多万册,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我跟郭小东还是文学小青年的时候,我们也因为读了《当你还是一朵花》,当时也写一些岭南的散文。当年我们到广卫路拜访岑老,你还把《当你还是一朵花》的签名本送给我们,我们至今还保留着,这是很珍贵的文物。

这本书,包括岑老的其他散文作品,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甚至今天读起来还很有新意。我认为在老岑身上有一些作为作家非常可贵的元素,就是追求一种异质性的写作,从文学创作、文本这个层面来看,它就是追求一种独特性,追求一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这样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声音、情调。

正因为这种追求文学的异质化,我们从岑老的散文里面读到不同一般的东西,感受到不同一般的色彩、情调。老岑的作品总体来说追求真善美的东西。从他的《天鹅》《回来吧》可以看到,但是老岑不是完全进入大众当中,他还保持自己的姿态,这种姿态跟秦牧不一样,你在歌颂的过程当中也有自己心灵的剖析,当然也有批判。比如说《潜光格》中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在那个年代能够做到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岑老散文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追求一种思想性、精神性。我们都知道散文随笔,特别是随笔、杂文一定要有思想、精神,没有这些东西就是纸糊的花,只是生活碎片的组合,没有价值,一定要追求思想性。但是这个思想性又不能够赤裸裸地说教、宣传。岑老的作品有两个很可贵的东西,他一直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总是把思想和具体的景物、意象、象征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很可贵的一点,老岑的散文在追求思想性、精神性的时候,他追求诗性的表达,用诗的语音来写散文。岑老的诗不仅追求语言的精致、准确、简洁,同时追求语言的色彩、声音、节奏感。我们说写散文要真实,单单真实还不够,还要非常真诚地来写,把整个生命、感情投入进去,还要写得真切、有深度。岑老的散文在感情表达方面,真正做到三真:真实、真诚、真切。能够做到这点,而且能够统一在艺术框架里面,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容易的。

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肖风华:

今天主要表达三个意思,一个是感谢和祝贺,代表广东人民出版社首先感谢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为岭南文化四个一的标配所做的努力。二是代表单位祝贺岑老辉煌的成就。三是学习,刚才听到各位前辈对岑老的文学分析,我感到汗颜。我是70年代的人,我们在文本细读这块做得很不够。我们这代人做的评论很多是一个模式,一本书用一天翻完之后,一个晚上就可以写5000字的文学评论。语言、叙述、结构、节奏、情感突破、情感换景,最后引出人性,最后把思潮一弄,一篇鲜亮的文学评论就出来了。今天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各位前辈年纪这么大,能够细读文本,把文学当作神圣的工作。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以后岑老的文字,我一个字一个字来细读,去了解您的精神世界。

作为后任社长跟岑老表个态,我要学你的文化人担当,你有专业的能力、知识分子的态度,有尊上不唯上的风格,这是你的风骨,这种风骨我们要继承下来。

广东人民出版社原总编曾宪志:

我在岑老的直接领导下工作20年,特别是做《岭南文库》工作,亲身感受到岑老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在出版界方面,他组织出版了很多精品出版物。他有两点对人民出版社影响很大,一个是人民出版社的品牌建设。我们提到的《岭南文库》、《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广东优秀社科著作丛书》、《新史学丛书》,它实际上是一个品牌建设,它延续下来了,文化命脉、出版命脉延续下来了,岑老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一个品牌建设延续到现在。

岑老对出版队伍的培养,刚才张梅也提到这个事情,还有很多人都提到,岑老不拘一格,吸纳各种人才,不讲究学历,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比如把出版社的作者培养成出版社的编辑,或者把大学毕业生吸纳进来,对编辑队伍的培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现在从行业的角度来观察,编辑队伍能够连续不断培养、提高,广东人民出版社做得比较好。

中国出版业协会已经连续举办六届全国青年编校大赛活动,从这届开始由广电出版总局主办,广东出版业承办。广东每届都选拔一批优秀的编校人员参加全国的大赛,这里面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有好几届都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获得团体一等奖、团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个人优秀奖。从这里面看出来,岑老这代人对编辑队伍的潜移默化,包括他本人言传身教,对文化的坚守,那些精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沈展云:

这十多年时间,我一直是在岑桑先生领导下做编辑工作。岑桑先生的文学成就大家都说了,我就说一下岑桑先生在编《岭南文库》的小事情,从这些小事情感受到一个出色、杰出的出版家的工作对我们后辈的影响。

岑桑先生今年已经91岁,但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出版社上班。每个星期一的早上,基本上是肯定回来的。有时候下雨,他比我们还要早到办公室。“岑老,今天下雨还回来?”他就说“回来。”到底在出版界还有没有一个老前辈过了90岁还每个星期上班,我想大概也绝无仅有的。他安排规定编辑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要开工作会议,每个人都要汇报大家最近这个月的工作情况,准备干什么,工作干到什么程度。每个书稿,他都要终审。每个书稿审了之后会问一句话“今天有什么稿给我看?”他不是一般的管理一下,看一下,而是每个书稿都留下了很多终审意见,有时候看见你复审的稿子比较干净,他甚至不客气地问你“你有没有认真地看?”。他对《岭南文库》灌注了很多心血,除了文学之外,《岭南文库》是他自己的最大、最认真的作品。从封面设计到用纸、装订,他都要过问。年初,岑老还带领编辑部的人去几个省调研,了解浙江文库、福建文库等出版情况,调研回来之后,他还有一个雄心壮志,他要把《岭南文库》做大,希望出版集团、出版社支持岑桑先生把这个宏大的计划继续搞下去。

花城出版社原副社长陈锡忠:

我对岑老的作品进行了盘点,过去关于他作品的资料里面所列的著作和年份,很多都是错误的。他写的作品有31部,涉及的题材有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儿童文学、传记、文学评论,所涉及的出版社有15家,包括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华社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等。

中南五省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青年思想素养丛书”,首选就是《当你还是一朵花》,当年在中南五省发行量也是最大的。当时的课本不是像这几年各个省可以自己编,当时是全国统一编写。岑老作品的影响力是来自珠江,跨过长江,越过黄河,在神州大地都辐射了,在整个祖国大地都覆盖了,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在岑老的文学作品中人道精神十分突出。优秀的散文是喷出来的,是从作家的良心喷出来的。岑桑为什么走向文学的道路?很多文学青年是因为喜爱文学,但岑桑是因为“受不了”,拿笔书写自己的情绪,路见不平拿笔抨击。岑老把宝贵的情操融入到自己的心灵里面。散文光是有情还不够,还要有崇高的思想来引导,有美好的梦想来支撑。今天,关心弱势群体、批判社会的假丑恶,弘扬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仍然是文学家的任务。当一个街道失火的时候,应该是迎着火光跑,而不是背着火光跑。

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作家卢锡铭:

岑老的作品我从小爱读,岑老“文革”后的作品应该是进入另外一种境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突破和提升。岑老写他个人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些作品是打动人心的。

我很感恩,我叫岑老叫岑伯伯,这里有一个很长的故事,我不但是读他的书,我也是靠他的书成长的,很多事情都跟《当你还是一朵花》有关。这本书62年出版的,当时定价还不到1块钱,但是我没有钱,我叫我妈妈卖了十几个鸡蛋才买下这本书。1973年的时候我见到岑老和田姨,《当你还是一朵花》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1973年我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首诗。读大学之前,我写了一批文艺作品,都是在岑老那里发表的。我高考的时候30岁,中大看到我的年纪,30岁还读什么书,然后就不收我。华南师范大学看到我已经是有几个孩子的人还读什么书,本来也不准备要我了,但是看我的资料的时候,发现我有一些作品发表,才将我招进去。

作家陈泽泓:

大家提到岑老的文学成就是如此高,如果他不去做出版,他把他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拿来做文学的话,那这个成就又会是多高?因为做文学是彰显个人,我们有著作权,作品出来影响人,那就是个人的成就。但是他说出版是他的主业,文学是他的副业,把为别人做嫁衣的事情摆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二位。

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参加这个会议,我是1993年、已经46岁才想到写点东西,以前没有这种条件。当年我在哪里?还不像各位有时间做文学创作,我在广州市委老干局工作,还不是在文学、教学部门。我拿我的书稿找岑老,他看后问我三个问题,“你是读历史的吗?”“不是”,“你是读建筑的吗?”“不是”“如果什么都不是的话,还搞什么历史建筑精髓?”。但是他说“你把书稿留下来,我给你看一下。”过了一段时间,我的作品就出版了。岑老获得伯乐奖是实至名归。

我在广东人民社出版的作品,总共加起来是25本,平均一年一本多书,后来我进了社科门,可以说,是岑老给我打开了这扇大门。

作家宋晓琪:

我陆陆续续拜读了岑老的部分大作,有比较深的三点感受:一是岑老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他出身顺德水乡人家,又长期在广州工作,非常熟悉岭南这片土地上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旧貌新颜,写来深情款款,打动人心。《流水弯弯的地方》是岑老30多年前回故乡小住后创作的,那条小河被岑老赋予了蓬勃的生命、无限的魅力。《从三宝太监船队带出的故事》的叙述中更是满满的都是对故乡的爱。从故乡延伸开来,越秀五层楼、高州的冼夫人、雷州的石狗、英德的黄岭脚下等等,都有历史,都有故事。岑老的笔触又不限于地域,题材广泛,视野宽阔。

二是岑老的作品具有很深的平民情结,贫寒农家给予他勤奋、善良的基因,乡村生活赋予他对父老乡亲的热爱和敬畏,他的作品因而始终真实、接地气,从不居高临下。他总是在形象的比喻中蕴含人生的哲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读者带进充满真善美的殿堂。岑老散文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鲤鱼嘴旧事》《抗拒从严》《辫子姑娘》等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岑老的作品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背景始终是他了然于胸的创作基础,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他有着敏锐的感知、独特的思考。或担忧,或欣喜,或长歌当哭,或激情赞美。岑老是典型的用作品说话的作家,平时不张扬,话不多,作品中却是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岑老又是真正文如其人坦荡大气,人如其文真诚耐读的作家。总之,岑老名气很大,却无名人架子;岑老个头不高,却有大家风范。他始终是文坛长青树,我们作家队伍中的标杆。

作家陈雄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中大中文系读书时,到广东人民出版社实习就认识岑桑老师了。当时,自己感到跟着写《当你还是一朵花》的著名作家岑桑老师实习,十分幸运。在实习期间,得到老师的指导,收获良多,几十年了,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岑桑老师的散文清新、明快,有诗一般语言和意味,还有很好的社会效果。我在工作单位,特别是从事新闻工作时,当有人谈到青年人的话题或是青年人读有关方面的书时,就会讲到岑桑老师的《当你还是一朵花》。那时候,也听到有人说:“后生仔后生女最好看一看《当你还是一朵花》。”这是人们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岑桑老师这本书对年青一代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境界和气质无不与他喜欢的书发生联系。因此,读一本好书,是人格品德的培育过程,像是清澈的流水在脑海里流淌,从而提升人格,“学做真人”。读书体味深的人,就会守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静心修炼,久而久之,心灵便透出一股浩然之气。走对一生,方方正正地做人,时刻保持着高尚人格的本质。

读到一本好书,像是在冬天里围着炉子旁的暖和,在冬天的阳光下一般的温暖,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给人以庄严、博大、胸怀和希望;又像一阵阵凉风徐徐而来,清心凉透,让心灵豁然开朗,发现人生的蓝天。到现在,《当你还是一朵花》仍深刻影响着我。

内容纠错打印关闭